曾幾何時,在石油版圖上山東一直是
中石化的地盤。地煉原油配額由中石化代發(fā),
成品油須經(jīng)中石化代銷,兩頭受制的地煉在大多數(shù)時間與中石化處于對立狀態(tài)。2004年,中石化在青島投建千萬噸級大煉油項目,卻向山東省政府開出了關停10家地煉、騰出1000萬噸市場的條件。消息一經(jīng)透露,山東21家企業(yè)緊急聯(lián)合上書國家有關部門,哭訴中石化對地方煉油“扣減原油計劃”、“強行亂收費”等種種不正當競爭行為。
從2008年1月起,
中海油率先吹響了進攻山東的號角。中海油首先與山東省政府簽署了戰(zhàn)略合作協(xié)議,爾后一手拿著原油一手伸向地煉換取股權,先后并購了東營石化、中海瀝青以及山東;,總計760萬噸的一次加工能力,制定出地煉為基礎建設千萬噸級煉油項目的計劃,以消化渤海油田的原油產能。
2010年,
中石油也逐鹿山東,加入了這場能源混戰(zhàn)。并購地煉就能在短期內迅速占領市場,中石油同樣先與山東省政府達成合作,隨后選擇了與山東最大地煉——東明石化合資建了“日照—東明”的輸油管道,向東明石化提供原油。當時中石油或將收購東明石化股權的傳聞也不脛而走,目前此事尚無定論。
一時間,山東聚集了三大石油巨頭和全國數(shù)量最多、實力最強的地煉工廠,石油競爭格局空前白熱化。這種格局的形成正是在于地煉沒有原油使用權和進口權。
不菲的代價
十多年以來,山東地煉不斷向政府申請放開進口原油配額和資質,但每次遞上申請都如泥牛入海。2013年6月郭清樹到任山東省省長后,他在國務院多次會議上為山東地煉爭取油權,明確提出希望先期得到2000萬噸的進口配額。
此后,有媒體報道,山東省政府牽頭聯(lián)合地煉和中石油欲成立合資公司,三方出面向國家申請原油配給的政策。
2013年10月,國家能源局下發(fā)特急文件《煉油企業(yè)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(征求意見稿)》,著手設計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,其中提出要放開對山東省地方煉化企業(yè)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,給予1000萬噸/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。可該方案一出,立即遭到兩大石油集團的強烈反對,遲遲未能推行。
直到2015年4月,媒體還曝出萬達天弘化學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天弘化學”)為獲得一年500萬噸海洋油,欲引入中海油參股40%。
終于兩個月后,在各方爭取下,山東唯一的地煉上市公司——東明石化率先獲得了750萬噸原油進口使用權。隨后,亞通石化等7家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資質。
天弘化學一位內部人士透露,近期再沒聽說中海油參股的任何消息。
不過,地煉獲得了政府給予的進口原油配額和資質,卻要付出不菲的代價。在《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》中規(guī)定,淘汰設計原油加工能力200萬噸/年(含)以下常減壓裝置的,用油數(shù)量限額為實際淘汰裝置加工能力的1倍,即原則上淘汰一噸落后產能給予一噸原油配額(跨省、未擴建等情況酌情上。
為了獲得油權,有的要割肉、淘汰落后,有的則須出血、收購產能來淘汰。此次,亞通石化為了獲得276萬噸原油配額,只好淘汰了230萬噸落后產能,保留了350萬噸的產能。而在淘汰產能中,有部分是華祥子公司的產能,部分是收購了山東盛凱、龍港各一套裝置。而天弘化學所承諾淘汰的342萬噸產能,是收購的其他地煉的落后裝置。
兼并其他落后產能需要巨額資金,淘汰自身也須得地煉企業(yè)忍痛割肉。在現(xiàn)有已獲得油權的地煉中,保留的產能與淘汰的產能約為6:4。這意味地煉要獲得油權就要砍掉4成的落后產能。
分析師石琳琳指出,多年來地煉產能一直在增長,淘汰落后產能未見成效。國家要求2013年淘汰200萬噸以下煉油產能,但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,這一政策始終沒能在地煉身上執(zhí)行到位。如今,全國煉化產能嚴重過剩,政府選擇以地煉渴求的油權換取其所希望的結果。
同時,地煉還要納入政府監(jiān)管體系,再也不能向過去一樣野蠻生長。根據(jù)規(guī)定,“新增用油企業(yè)必須簽訂承諾書,承諾嚴格執(zhí)行國家煉油產業(yè)政策,未經(jīng)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一律不得再新建、改擴建煉油裝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