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國際原油市場經歷了一系列導致產量下降的突發(fā)事件,其中包括尼日利亞和利比亞國內局勢不穩(wěn)、加拿大森林大火、科威特石油工人罷工等。上述事件將國際油價迅速推高至50美元/桶。
國際能源署公布的數(shù)據顯示,目前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產油國的產量已經下降至5600萬桶/天的水平,而石油輸出國組織(歐佩克)產油國的產量則升至3276萬桶/天。數(shù)據顯示,歐佩克產量的上升主要來自伊朗。自從逐步解除對伊朗經濟制裁后,伊朗已經開足馬力生產原油。伊朗石油部長曾在多個場合表示,伊朗將在短期內將產量恢復至實施制裁之前的水平,即400萬桶/天。
此前有分析猜測,伊朗可能會在6月初歐佩克部長會議期間在“限產”問題上作出一定妥協(xié)。但近期伊朗石油部副部長扎瓦迪卻表示,伊朗不會參與任何“限產協(xié)議”,直到伊朗將原油出口恢復至正常水平。
據分析認為,6月初的歐佩克部長會議仍會成為沙特和伊朗博弈的舞臺,其他成員國有可能只是無足輕重的“旁觀者”。因此,各方并不指望歐佩克在此次會議上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專家指出,此次歐佩克部長會議不會對成員國的產量作出新的限制,市場對此也沒有很高的預期。因此,此次會議對國際油價產生的影響有限。與此同時,多哈會談之后,市場對主要產油國在短期內達成協(xié)議的預期大幅降低,特別是沙特與伊朗目前的關系使得全面限產協(xié)議變得更加渺茫。
目前,油價走勢只是依靠近期出現(xiàn)的一系列“突發(fā)事件”支撐,因此并不具有可持續(xù)性。專家指出,雖然近期國際原油市場的供需關系有所緩解,但價格上行壓力仍然較大。今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仍有可能繼續(xù)在45美元至50美元價位震蕩盤整。